主题: 回不去的故乡……汉中

  • 你的愚忠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421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0/11/20 18:05:34
  • 来自:山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闻喜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回不去的故乡(无照片版)

一九七五年初,十六岁离开汉中上山下乡以后,就很少再回汉中,三年以后去西安上学就更难得再回汉中,因为父母已经在一九七三年举家迁到勉县。
东奔西走匆匆忙忙几十年,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认真想什么是故乡。

退休这几年,小时候在汉中的生活片段,常常不经意间就闪现出来,虽然只是瞬间的一幅图像一个片段一个声音,似乎在提醒:故乡,原来还在那里。

这几天回汉中陪老母亲,先是母亲提出要去铺镇老街看看,随后几天又一个人独自去小时候居住生活的街道,学校游逛,街道学校的名字都还在,只是面貌全非了。一个地名一条街道一个居所,一步步走过,突然发现我的童年居然居无定所。

出生前一刻,父母在汉中南郑黎平山区人民公社“劳动锻炼”(现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平镇所在地),晚上母亲临盆,坐滑竿翻山越岭,四个壮汉轮替抬回汉中,黎明时分不肖我呱呱坠地,此所以父亲取名“黎”。冥冥之中,这或许就是一生的宿命。

先住在故祖父晚年居住的祖宅偏院平房(山西会馆巷),然后又先后分别数次在父母单位的宿舍(红星歌剧团、新华书店)搬来搬去(东门桥、东大街、北街口),奶妈家里(窦家巷),然后又去铺镇婆婆家,莲花池幼儿园全托,上小学前又在挂匾巷父亲单位分配的房子里,然后就是一九六六年开始的“文革”,六七年避乱又搬回父亲单位宿舍,随后又迁居褒河新华书店母亲单位宿舍,再然后一九六九年再一次搬回汉中父亲单位宿舍,不长时间又在文化街租房子居住,最后终于一九七二年搬回故居祖产院子里面,稳定居住了大概快三年,最后从这里离开汉中。

搬起指头数一数,十二岁之前居住搬迁过的地方,反反复复大概不少于十几处,然后上山下乡,上学,工作。又东奔西走,租房,平房,楼房,迁居,换房,到今天虽然已过花甲之年,仍然居无定所三地奔波,仅仅在西安市就搬迁过七处居所,六十多年居住过的地方超过三十多处,“惶惶如丧家之犬,不可终日”,我居然是太平盛世里的丧家犬?想一想匪夷所思。

一个人,一个一个脚印的走小时候的路,五十多年来还是第一次,过去最热闹最繁华最显眼的城市位置,一定有新华书店和邮政局,现在差不多都荡然无存,舆论宣传通讯的重要地位丝毫没有改变,只是悄悄转移到对无所不在的网络控制管理上了。

一,汉中市
旧街道基本只剩下名称还在,许多单位、大大小小的院落都不复存在,仅仅在父亲单位红星歌剧院的一角,居然还保留了三排平房,记忆中幼年都分别反复居住过,具体哪一个房间无法确认。

城墙和护城河,当然早就无影无踪了,拜将坛、古汉台一隅硕果仅存,饮马池莲花池现状不忍直视,其它原来存在数百年千年的古遗迹遗址,都只能在文字记载里寻找蛛丝马迹。
急剧扩张膨胀的庞大城市范围内,游走了几天居然没有发现一处曾经无处不在的溪流,沟渠,池塘,绿地,汉江河也只有几道溪流不绝如缕,苟延残喘。两岸新建的绿地虚张声势差强人意,人工刻意雕琢的河岸景观走遍中国如出一辙大同小异,乏善可陈,与亿万年自然形成的参差秀丽鬼斧神工,万种风情岂可同日而语?

那个号称江南鱼米之乡,灵动清秀幽雅的汉中,如今与中国绝大部分北方县市都是一个妈生的娃了,大街小巷风尘仆仆,楼房粗陋拥挤,几十年的改天换地,确实让长江流域巴山蜀水的汉中,彻底融入了西北大家庭。

几天时间,几乎走遍大街小巷,拍下了几处尚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老房子。
下面是红星歌剧团平房现状 

下面是中山街与新南门路口,以前护城河外 

下图是中山街东头仅存的老房子

下图是莲花池现状。曾经在湖边居住,捞虾、游泳。淤塞干涸不断盖楼蚕食,仅余一小块乱草丛。
 
二、铺镇
曾经是历史上汉水通商码头,茶马古道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,车水马龙盛极一时,铺镇一条街商贾云集,前店后院栉次鳞比,街道依河流自然蜿蜒曲折,小时候经常徒步从汉中步行到这里的婆婆家,或者新华书店的二楼小住。那时候最显眼的是路口新建的邮政局,我常常在这里看人给不识字的老乡代写书信,很喜欢去公路边的榨油坊,看几个人满头大汗相互配合,脚踩手扶有条不紊的喊着号子,看着油一滴滴流下来,香味扑鼻,现在知道其实是被气味吸引,闻一闻也许缓解了饥饿感。
街道老式木板建筑变成城中村司空见惯的砖房,街道还保留了过去的路径,唯一眼前一亮的是街道端头铺镇中学还在那里,而且是这一片建设的最好的建筑。恰逢中午放学,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,让这个千年古镇还有一丝活力。

街道旁边那条不知名的小河,早已经干涸淤塞为一条沟渠,是天然垃圾堆场,一点也无法想象曾经是一条沟深岸陡碧波荡漾的河,婆婆在河边茅草屋里居住过一段时间,我也吃过这条小河里钓起来的鱼。

下面是铺镇街道现状,石板路变成了柏油路,两边的二三层木建筑,基本荡然无存,几十年不断抬高的路面,让仅存的木房一幅弯腰驼背气息奄奄。

三、褒河(河东店)

褒河的辉煌属于历史,周秦汉三代都有脍炙人口的故事,也许当代发生在这里的事,后人某一天会捡拾出来,重新审视盘点也未可知。

伴随着城市扩张发展,铁路高速公路建设,曾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风火火的褒河(河东店),整体上都是一幅破落衰败的模样。没有了交通要道的优势,没有了经济利益驱动,没有了形象工程的需要,如今靠一个石门水库和新开凿的山洞新修的栈道,新水库假遗迹,喊破嗓子招摇过市,对游客也缺乏吸引力。

曾经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,千年石门栈道与历代摩崖石刻在水库下与泥沙鱼鳖为伴,更匪夷所思的是,新修的石门隧道居然没有差不多二千年前的旧遗迹光滑规则,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!

河东店街边的新华书店,邮政局都无影无踪了,几番问寻终于意外找到当年书店的库房,曾经一个人在里面读书,看得懂看不懂的,该看不该看的,在里面不吃不喝忘记时间的地方,终生难忘。

褒河大桥曾经是交通要道,桥头东南角有一个小吃店,里面暗红色的蕨根粉皮,梆梆面是那时候我的最爱,但凡手里存一点钱,一定要去吃一口。这个角落居然变化不大,房子虽然有搭建翻新,但基本格局几乎没有改变。
 
新修建石门水库是为了汉中农业灌溉用水,但是汉中修建农业灌溉工程的历史,有案可查有迹可循的,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,从汉到民国末年近二千年,历代都有不断扩建新建或者维护更新,如山河堰、褒惠渠等,汉中之所以历史上是鱼米之乡,河湖沟渠纵横交错,湖堰池塘星罗棋布,是几千年历代汉中百姓与官吏共同的心血,造福汉中人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名副其实的千秋万代功业!

上面是褒惠渠(现在更名为石门水库南干渠,强烈建议了解褒惠渠的前世今生)现状。这里曾经是滚滚不息,满满清澈见底的碧波激流,没有丝毫夸张,褒河地势高耸,与下游落差较大,水流汹涌湍急,夏天是男孩子的天然游泳场。每天清晨是岸边人家挑水的时候,可以直接饮用做饭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
横跨在褒惠渠上的简易小桥,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通过,旁边就是褒河河堤,河堤与小桥几十年居然没有变化,还在正常使用,走到这里不禁喜出望外,河堤小桥都是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地方,每走一步都确定无疑踩在过去的脚印上,难以抑制的走了几个来回。

这个小桥是游泳的小孩跳水的跳台,差不多都是自由落体,渠边的台阶上一定有洗衣洗菜的姑娘媳妇老妪,有胆大顽皮的男孩子,顺流而下的同时,还要故意游到旁边狂打水花,也一定有人一边嬉笑一边粗言秽语訾骂,那一幕仿佛历历在目。

现在碧波清流不在,只有干沟憔悴斑驳。一路走来,曾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